第622节(2/3)
“那总该有个说头吧。”
清早几個老茶客就坐在那聊了起来。
因为城外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,自行车穿梭其间,甚至还有火车站、电报站、报刊亭等等。
“诶,听说了吗?”
所以昨天各类政令下达之后,有消息灵通的人士,就早早地过来当谈资。
“怎么了?”
当即茶客们纷纷要起了报纸。
“官场上,民间里,林林总总,都有。”
等大家都看过来后,他们才喊道:“卖报卖报,大宋日报,特大新闻,政制院昨日一次性下达一百三十九项改动,包含三十多个部门,涉及各个方面!”
西大街最出名的就是茶摊遍地,由西向东横穿了整个汴梁,在南熏门里大街与西大街的十字口处,靠近蔡河龙津桥一带,更是绿茵遮天,参天大树下,遍地都是茶摊。
“是吗?”
以前西大街就是普通的古代街市,两侧二三层楼房,有酒楼、店铺、居民楼,各类招牌林立,下方外面有摊贩,人潮涌动。
早上人不少。
“快买来瞧瞧。”
“哟,还真有大变动了。”
“这不才出来嘛,我也只是听我兄弟提了一嘴,反正这次涉及得很广。”
而由于城里建筑物太狭窄,道路逼仄,很多设施跟不上,加上建筑物过于古香古色,反而更像是后世千禧年后,某个极为偏远的古镇古村或者横店宋朝影视城。
“我也要一份。”
就在茶摊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时候,随着“叮铃铃”的声音响起来,很多人的目光都看了过去。
早上来一杯茶,再吃个早餐,然后该上班上班,该出工出工。
街道也非常宽阔,马路整齐,为以后预留出了公交车道、汽车道路,与内城的街市仿佛是两个世界,有点像后世民国的上海。
“都有什么?”
“你就净骗我玩吧。”
“就这点东西?不是说变动很大吗?”
现在则自行车的铃铛声穿梭,黄包车呼喝着跑动。
虽说现在汴梁人口剧增,但实际上汴梁日报的销量增长速度却日益艰难。
“来,给我一份。”
相比于不关心时政的百姓,汴梁人因为报纸的存在,或多或少就必须了解一些。
但可惜的是因为这次新政涉及的方面实在是太多,相关部门也只知道自己部门内部改动,根本不知道其它部门情况。
“那是,听说变动很大。”
“额我也就只知道我从兄那边说是要建新大学,你也知道我兄长在教育部公干。”
原因在于外来人口大量都是务工人员,只有极少数是来汴梁的商人,缺乏大规模扫盲运动的情况下,识字的人就这么些。
那并不是自行车铃铛声音,而是报童铃铛声音,他们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报纸,一边摇动手里的小叮当,吸引路人关注。
还有一根根电线杆竖起,电线从人们的头顶穿过,路灯立在了十字街口,充满了一种古今交汇的怪异感。
因而大家也就都是一知半解。
然而画风却是大变。
“朝廷昨天又有新政令了?”
本章尚未完结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汴梁人喜欢喝早茶,真正意义上的早茶。
这种感觉在城外还真体现不出来。